
中新網黑龍江新聞9月23日電(劉璐)9月,大馬哈魚豐收的季節。清晨4點,張學鵬帶上手套、拎著漁網,伴著泛起魚肚白的天色趕往打漁的灘地。同行的妻子跟在他身后,打開了直播,駕輕就熟的開始為直播間的網友展示打漁現場。

從2016年初次接觸直播到如今,這位烏蘇里江的青年漁民不僅用他“鮮活”的打漁日記積累了超200萬網友的關注,同時還帶著周圍的更多“漁友”尋到了更優質的銷售渠道,讓烏蘇里江肉質細嫩、口感鮮美的魚產品通過網絡走向了更多人餐桌,也讓更多人看見了中國版圖最東邊陲小鎮獨特的自然風光。
為補貼家用 “漁四代”將祖輩“漁營生”搬上網絡
張學鵬是1986年生人,家住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抓吉赫哲新村,一個離我國“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”僅有10分鐘車程的地方。中俄界江“烏蘇里江”的下游從這里滾滾而過,大馬哈魚、鳊花、鯽花、哲羅、法羅等“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”都是這里最常見的魚種。
在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下,“打漁”曾經是這里家家戶戶賴以為生的職業。張學鵬就是個名副其實的“漁四代”,從太爺爺輩起他們一家就開始從事起了打漁的營生,張學鵬更是個在江面長大的孩子,打漁的本領就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起來。
“我們這水下是有暗流的,網灑下去后大概一個小時就可以起網了,捕魚多少全看暗流大小,收成好的時候,我一網就能打上來500多條,有幾千斤”,談起魚資源最豐富的那幾年,張學鵬頗有種“憶往昔崢嶸歲月”的意味。
但漁民的生活仍是辛苦和窘迫的,在張學鵬看來,打漁和種地一樣都是“看天吃飯”,到豐收的季節不論收成如何,所換得的收入都是一家人下一年全部的口糧!扒闆r好時一次能賺到10萬左右,但去掉與伙計的分成,油、網、機器的磨損維修費,就只剩下一兩萬,一年過得緊緊巴巴,碰上收成不好的年頭,甚至還會賠錢!睆垖W鵬說。
2010年,張學鵬在二叔支援他的房子里和妻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,與當時快80歲的奶奶同住,那是一個單薄的平房,黢黑的電線纏繞在一起維持著屋內照明!懊磕昕扉_江時都是這個家最艱難的時候,因為上一年的收入快花完了,那時菜窖子里全是蘿卜、土豆、白菜,我還去賒過大米,冬天也買不起煤,只能去林子里撿柴火燒火取暖”。
張學鵬也常常琢磨著做點什么補貼家用,但還沒等想出個結果,一場意外的車禍就“因禍得!睘樗麕砹松畹男罗D機。張學鵬還記得,那是2016年的11月份,因車禍受傷無法打漁的他遇到了一個外來的年輕人,“他是個玩直播的,別人撒網、起網他就跟著錄,一天就能賺三五十”;丶衣飞蠌垖W鵬一直在琢磨,“論打漁,我是專業的,他能做這事,我更能做啊”。

改寫漁民生活 讓“美味”走的更遠
那一年,短視頻直播剛剛興起,在網絡上搜索撫遠市的同城還鮮少有內容發布,張學鵬成為了當時平臺上為數不多的打漁專家。透過他的鏡頭,粉絲們見識到了像美杜莎頭發一樣纏在一起扭動的七星魚、滿身斑點拎起來有半人高的狗魚,扁平類似武昌魚的長春鳊,還有烏蘇里江進入溜冰期能把漁船推到岸上的跑冰排景象。也許是因為趕上了短視頻直播發展的紅利期,也許是因為他鏡頭下真實、獨樹一幟的內容,張學鵬的短視頻作品受到網友認可。
在此之前,當地漁民的主要銷售方式就是將捕上的魚全部送去漁行,這種銷售方式的弊端:一是產品輻射的范圍有限,最遠也只能銷售到哈爾濱市場;二是漁民所獲得的收入遠低于漁行在市場上的售價!艾F在我家的魚都是在直播時一邊撈一邊賣,就比如冬季的華子魚,我們給漁行的價格通常為20塊一斤,在直播間里我們賣30塊一斤”,這個定價既能讓漁民的收入多一些,同時也能讓網友們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購買到烏蘇里江的“保真好魚”,一舉兩得。在運輸方面,張學鵬也合作了當地靠譜的物流公司,“冬天倒是還好,夏天我們都會使用保溫箱,10斤的魚我們會配上十多斤冰,冰比魚還重,確保新鮮度,時間上也能保證72小時全國到貨”。
隨著這些魚“走”得越來越遠,張學鵬口中“特別鮮,吃了這么多年都沒膩”的美味也被越來越多人品嘗到,回頭客越來越多!坝形槐本┐蟾,他自己不吃魚,但在我這買了三五十單送給朋友,前陣子他還跑過來跟我說‘我朋友都覺得這是他吃過最好吃的魚,你再給哥發幾條大的吧’!
去年春節期間,張學鵬的銷售額就達到了二十多萬。通過直播帶貨,張學鵬的收入得以提升,生活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。如今,他不僅購入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,孩子也從鄉下的學校轉入了市里的學校。
張學鵬的成功也吸引了許多當地漁民加入,進而形成了一道烏蘇里江獨有的漁民創作者矩陣,同時也推動了當地新型售魚模式的形成,烏蘇里江的很多漁民生活得以改寫。受眾越來越多,舞臺越來越廣闊,對于包括張學鵬在內的三農創作者來說,未來他們都做好了準備,去迎接更美好的生活。(完)